浴日亭:在今广州市黄埔区庙头村南海神庙西黄木湾水边章丘冈。古代这里水面辽阔,烟波浩淼,登亭远望,可见山、海,据《广东新语》载此处鸡鸣前即可见日出。此诗作于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九月作者贬惠州路经广州时,写登亭所见日出的雄奇景象。现浴日亭仍保存有此诗的石刻。
展开 收起剑气峥嵘夜插天:此句借用“丰城剑气夜冲斗牛”典故,描写日出前的情景。《晋书·张华传》:“焕曰:‘仆察之久矣,惟斗牛之间颇有异气。’华曰:‘是何祥也?’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传说在吴灭晋兴之时,尚书张华发现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知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其地在丰城,于是张华任命雷焕任丰城令,雷焕到任后,于狱中挖出宝剑两把,一名龙泉,一名太阿,紫气也就消失了。该典故后来引申为成语“丰城剑气”,意思是指宝物是无法埋没的。
展开 收起黄湾:即黄木湾。据说黄浦之名即由黄木湾演变而来;旸谷:古代传说中的日出处。《尚书·尧典》:“日所出处名日旸明之谷。”;钱塘:即浙江钱塘江,钱塘江每逢八月中有大潮;雪山:喻潮水涌起之状;沧凉:《列子》:“日出之初,沧沧凉凉。”此指空气清新;苏:病困消除;沆瀣:夜间的水气。汉司马相如《大人赋》:“呼吸沆瀣兮餐朝霞。”;飞上:指太阳飞升。
展开 收起夜半观日出是一个异常寂静的世界,前人对静境的描写手法各有不同。诗人的妙笔在于,既描绘日出的静态,景象雄伟奇特,读来宛然在目,又能在静境中见动态,在动态中有静意。全篇主要写山水的静态意象,但以鸟飞人行的动态来表现寂静的境界,动中见静,更显示出静境的意趣。这种艺术手法与“鸟鸣山更幽”具有同样的工妙。
展开 收起浴日亭 在南海庙前
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
坐看旸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
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
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
*写于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