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三十六计》中的计策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并被推广运用到政治、外交、经济等很多领域。它除了在中国广泛流传外,还被译成法、意、荷、俄、中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受到了很多外国人的推崇。
展开 收起“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展开 收起三十六计
第一套 胜战计:
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之计谋。
君御臣、大国御小国之术也。
亢龙有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