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知府王龙图书
执事自轩车之来,曾未期月,蜀之士大夫,举欣欣然相庆,以为近之所无有。下至闾巷小民,虽不足以识知君子之用心,亦能欢欣踊跃,转相告语,喧哗纷纭,洋溢布出而不可掩,虽户给之粟帛而人赐之爵,其喜乐不如是之甚也。伏惟明公何术以致此哉?轼也安足以议!虽然,请得以僭言之。盖明公之于蜀人,所以深结其心,而纳之安居无事以养生送死者,有所甚易,而亦有所至难。
译文:知府大人来到成都,虽然还没有满一个月,但成都的有识之士,全都高兴的互相庆贺,这是近来没有的。甚至一般老百姓,虽不一定了解您的良苦用心,也都极其高兴,相互转告,议论纷纷,喜悦的气氛在人群中迅速弥漫,大有不可阻挡之势,就是将粮食布帛送给各家各户,赐给每个人以官爵,带给他的喜悦也不过如此。要问明公有什么办法能让老百姓这么高兴,本来苏轼也不应该议论,但是,这里我想试着分析一下原因,就是明公对于成都人来说,是深得其心,使他们安居无事得以生有所养,死有所葬。能够做到这些,有容易的一面也有特别难的一面。
夫海滨之人,轻游于江河。何则?其所见者大也。昔先魏公宰天下十有八年,闻其言语而被其教诲者,皆足以为贤人,而况于公乎?度其视区区之一方,不啻户庭之小。且公为定州,内以养民殖财,而外震威武以待不臣之胡。为之三年,而四方称之。况于实非有难辨之事,是以公至之日,不劳而自成也。此其所以为易者一也。 自近岁以来,蜀人不知有勤恤之,如擢筋割骨以奉其上,而不免于刑罚。有田者不敢望以为饱,有财者不敢望以为富,惴惴焉恐死之无所。然皆闻见所熟,以为当然,不知天下复有仁人君子也。自公始至,释其重荷,而出之于陷井之中。方其困急时,箪瓢之馈,愈于千金,是故莫不欢欣鼓舞之至。此其所以为易者二也。
译文:生长在海边的人,能够轻易地在江河里游泳,为什么呢,因为他从小就见过大的世面,在大风大浪里锻炼。您的父亲,已经去世的魏国公,辅佐真宗皇帝十八年,受到他的教育和影响的人,都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何况您受自小受他教育,耳濡目染影响更大。今天治理小小的成都,还不是就像管理一个家庭那么容易。而且您出守定州时,对内教人民休养生息,对外整肃边防,训练军队,振奋军威,以备契丹的侵略。历经三年,得到四方称颂。况且现在成都没有难以分辨之事,所以您来之后,不用费多大的力气,就可以取得成功,这是容易的一个方面。 最近一些年来,成都的人民没有人关心照顾,就象抽筋断骨一样,把所有的粮食钱财都缴了赋税,仍然免不了刑罚。有田地的不敢期望吃饱,有钱财的不敢奢望致富,整天提心吊胆,害怕死无葬身之地。更可怕的是对于这些,所见所闻已经司空见惯,皆以为理所当然,不知天下还有像您这样待百姓宽厚的仁人君子。自从您来到四川后,人民去掉了沉重的负担,是您把他们从陷阱里拯救出来。当他们困急之时,给他们一瓢水一碗饭,胜过赐给一千串钱,所以大家都极其高兴,这是容易治理的又一个方面。
虽然,亦有所至难。何者?国家蓄兵以卫民,而赋民以养兵,此二者不可以有所厚薄也。然而薄于养兵者,其患近而易除。厚于赋民者,其忧远而难救。故夫庚子之小变,起于兵离。而甲午之大乱,出于民怨。由此观之,固有本末也。而为政者,徒知畏其易除之近患,而不知畏其难救之远忧,而有志于民者,则或因以生事,非当世大贤,孰能使之两存而皆济?此其所以为难者一也。 蜀人之为怯,自昔而然矣。民有抑郁,至此而不能以告者。且天下未尝无贪暴之吏,惟幸其上之明而可以诉,是以犹有所恃。今民怯而不敢诉其诉者,又不见省幸,而获省者,指目以为凶民,阴中其祸。嗟夫,明天子在上,方伯连帅之职,执民之权,而不能为之地哉!夫惟天下之贤者,则民望之深而责之备。若夫庸人,谁复求之。自顷数公,其来也莫不有誉,其去也莫不有毁,夫岂其民望之深责之备,而所以塞之者未至耶!今之饥者待公而食,寒者待公而衣,凡民之失其所者,待公而安,倾耳耸听,愿闻盛德日新而不替。此其所以为难者二也。
译文:但是,也有特别难的地方。为什么呢?国家养兵是为了保卫人民,而对人民征收赋税用以养兵,这二者不可以有所偏倚的。然而养兵费用减少,造成的祸患形成的早,容易解决;对人民收取的赋税过重,造成的祸患形成的比较迟缓,但影响深远且难以解救。所以咸平三年庚子的王均僭号称王,是起于戍卒兵变;淳化五年甲午,李顺僭号为大蜀王,成都连续多年动乱,其根本原因是出于人民的怨恨。由此可见,赋税与养兵是有本末关系。但是执掌地方的官员,只知道害怕容易发生的近患而刻意予以防范,却不管难以解救的远忧,对于赋税征收过重不予理会。还有一些人本想给人民办事,但方法不对,却为此而衍生出新的事端。所以若非当世的特别有德有才之人,不能兼顾二者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其所以为难的一个方面。 成都人怕事,是很久以前就有的。人民心中有解不开的疙瘩,没有可以诉说的地方。天下不可能没有贪暴的官吏,但所幸上级官员是贤明的,人们还可以申诉,这就是大家所期待的。今天人民害怕,不敢去向上级官员申诉,就算你去申诉,没有人接待你,有时接待以后,却把申诉者指斥为刁民,无形中受到更大的打击。哎,虽然皇上圣明,一些地方大员,执掌一方百姓的生杀大权,而没有善待人民,保护百姓的厚载之德。对于天下有德有才的官员,人民对他们期望很深,要求就尤为严格。假如遇到一个无德无才的庸人,那也就没有什么要求了。不久前的几位知府,刚来到这里,大家对他赞誉有加,离去以后,大家对他的作为却批评不断,所以说过去还没有遇见一个真正称职的知府!现在成都人民希望您来以后,饥饿的人得以饱食,寒冷之人能有衣穿,流离失所的人,期待着过上安定的生活,大家都在静静地聆听观望,希望您有利于民的政策长远地执行下去。这是其所以为难的另一个方面。
伏惟明公以高世之才,何施而不可,惟无忽其所以为易,而深思其所难者而稍加意焉,将天下被其泽,而何蜀之足云。轼负罪居丧,不敢辄至贵人之门,妄有所称述,诚不胜惓惓之心,敢以告诸左右。旧所为文十五篇,政事之余,凭几一笑,亦或有可观耳。
译文:明公您具有超乎世俗,高出常人的才能,没有什么办不好的事,希望您不要忽视容易办到的善待戍卒兵丁的养兵之事,更应深思、多加留意于难以处理的、对人民赋税征收之事,这样,普天下都将受到您的恩泽,而不止一个四川。我苏轼居丧守孝,不能登门参拜,出于对您的敬重,随便地说了以上的一些意见,供您参考。奉上我过去所作的十五篇文章,请您处理政事后闲暇时间,随便翻阅,抑或还有几篇可以看看。
(原文根据:商务印书馆发行 王云五主编 万有文库《苏东坡集》第十三册79页)
名词解释:
王龙图:王素(1007~1073)北宋大臣。字仲仪,王旦之子。莘县人,赐进士出身。庆历二年(1042)任兵部员外郎,知谏院,同判国子监。时仁宗欲有所作为,以欧阳修、蔡襄、余靖、王素为谏官。素值壮年,遇事敢言。后迁龙图阁直学士、兵部郎中。以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出知定州、成都府。蜀地铁钱已多,而铸钱不止,致使币值越来越轻,商贾不行。素下令,十年之内,不准铸钱。庆历年间,范仲淹等被贬,众人不敢置一词,王素独言:“富弼、韩琦、范仲淹皆有重望,应复召用。”素为政爱民,蜀与渭州居民,画像祠之。
执事:敬称对方。
举:皆、全。
闾巷:里弄、泛指民间。
洋溢:充满、广大。
布出:布,陈述,表达。
僭:越礼。
盖: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表议论。:
魏公:魏国公简称。王素的父亲王旦病逝后,册封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 “文正”。 王旦辅佐真宗十八年,为相十余年,知人善任,任人唯贤,朝中大部分官员都是他推荐提拔的,但从未推荐自己的亲属做官。
况:连词,况且、何况。
厚:侧重。
庚子之小变:宋咸平三年(庚子,1000),戍卒兵变。益州戍卒赵廷顺等击杀官吏,拥立王均为主,建国号称“大蜀”。 九月,宋朝官兵攻破成都城,王均逃往富顺,官兵追杀,王均自缢而死。
甲午之大乱:宋太宗即位后,四川一带天灾频仍,饿殍载道,民不聊生。淳化四年在永康军青城县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宣称:“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十二月,起义军在江原县与官军激战,王小波王小波终因伤重而死,其妻弟李顺被推为领袖。淳化五年(甲午994)正月十六日,攻克成都府。建立大蜀政权,李顺为大蜀王。宋军猛攻成都双方展开激战。五月六日,成都失陷,李顺于城破时被杀害。成都失陷后,起义军仍在各地战斗,至道二年(996)五月,李顺余部王鸬鹚在邛蜀山区称邛南王,攻打邛州、蜀州,不久亦告失败。
省幸:省xǐng,察看、审察。《尔雅》:省,察也。
方伯: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
地:大地,地德:地的品德,古人认为,地能生产万物,养育人民。
毁:诋毁,批评。
塞:弥补,搪塞。塞职,称职。
替:衰败,衰落;停止。
惓惓quanquan:恳切,忠谨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