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绩主义”为何引发反感
优绩主义的核心理念在于,一个人的成功是源于“能力+努力”,倡导“能者多得”,反对“出身决定论”。这有它的积极意义。一个人要想成功,确实需要提升能力、不懈奋斗,社会也需要鼓励这种行为。但是不少人因此忽略了时运、观念等因素对个人成长成才的作用,片面理解成功,言语中总是透露出一股“精英的傲慢”。
最近几年,随着“越努力越幸运”“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等话语在网上热传,引起部分网友情绪反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奉行优绩主义的不合理之处。在当今社会,奉行优绩主义导致了以下几种典型误区。
比如,职场领域要么“卷”要么“躺”。优绩主义对“成功”的定义无外乎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在这套残酷逻辑的“指引”下,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现象,要么拼命“内卷”,要么干脆“躺平”。一些职场精英对升职加薪孜孜以求,心甘情愿“榨干”自己,“比别人优秀,还比别人更努力”,甚至认为长时间加班是成功所必需的。而当“疯狂”努力过后,如果付出没有得到即时的、符合预期的回报,有人就可能急功近利、自暴自弃,出现“卷不赢就躺”等不良心理。
比如,教育领域奉行“成绩至上”。优绩主义在教育领域的突出体现是把分数当作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指标。其实,即便分数对于学生的升学、就业有着关键影响,但也不该仅从这个单一维度去评价学生,要知道每个学生除了分数以外,还有很多闪光点。特别是上了大学以后,许多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和理想追求,有人专心钻研学术,有人热心公益活动,还有人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尝试创业,每个人的努力和付出都值得被肯定,此时学校和社会的评价体系尤需开放多元。
再如,社交领域嘲讽“不如自己的人”。在一些自认为是“精英”的人看来,自己已有的社会成就完全是凭借个人的本事,因而觉得有资格、有话语权去规训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比如,嘲讽普通劳动者“不好好读书,活该拿着微薄的薪水艰难度日”,去年9月,某知名主播在直播带货时,有网友评论商品的价格偏高,遭到该主播指责“有的时候找找自己原因,这么多年了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引起广大网友的强烈不满;或是嘲讽名校毕业生“高开低走”,20年前“北大毕业卖猪肉”被群嘲,如今“北大的博士、武大的硕士,找不着工作在抖音上说段子”等言论同样充满轻视。类似这样“精英贬低大众”的傲慢,人为制造群体对立,加剧社会撕裂。
上一篇:如何识别潜在杀妻男,看看顾城
下一篇:查理·芒格:如何选对人生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