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牛杂,始于越秀南1929年
牛,有着坚韧、勤劳的品质,历来是深受中国人喜爱的动物。在广州老城区的越秀,散落着不少与“牛”相关的地名,借此机会,越秀小e寻访越秀“牛地儿”,看看它们背后有着怎样的有趣故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食材炮制一方风味。提起广府地道美食,相信许多人都会不约而同想起一道街头小吃——牛杂。牛肚、牛肠、牛肺、牛腩等食材,配备八角、陈皮、桂皮、丁香等香料,加入新鲜萝卜、蔬菜炖煮入味,香甜美味,软糯可口。喜爱以牛作为食材的街坊,你们知道吗?在珠光街越秀南路一带曾有一条“牛栏巷”,它因贩卖牛只而得名,曾是广州最大的牛市集散地。
《越秀史稿》中提到,广州的牛肉贩卖行业,早在清末就有自己的行会公益堂,屠牛业也有联益会。牛栏通常设在屠房附近。1929年,广州市政当局为了方便征收屠宰税,在越秀南路、黄沙、河南洪德路设 统一屠宰场。牛栏设施以越秀南路东屠场最好,每10平方米左右为一屠宰地,整个屠场有近20个屠宰位。市内的各大牛栏,陆续向这三个地方聚拢。而位于越秀南路附近、万福路中段南侧内街的牛栏巷,因曾是贩牛集市而得名。《广州市地名志》提到,牛栏巷,位于德政南路北段东侧。北至通政巷。因曾是贩牛集市,故名。长67米,宽2.3米,石板条路面。内多为砖木结构的低层居民住宅。
又据《越秀商业》记载,以前越秀南靠近东濠,沿濠都是货栏,商业活动相当繁荣。东沙角、地近海印石上的东炮台,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广州最大的牛栏。全市大部分肉菜市场、食肆的牛肉,都是从这里批发出去。
据记载,牛栏分为两种,一种叫“牛房”,代客买卖牛只,从中收取佣金;另一种叫“牛栏”,买活牛屠宰后批发给市场或食肆。日军侵占广州时期,全市三大牛栏,就剩下越秀南东沙角还有几家在经营。抗战结束后,市面一度恢复繁荣,市内的主要肉菜市场有海珠、龙津、惠福、三角市、大东等,每个市场里都有十几个牛肉档。他们本来是分别到三大牛栏取货的,但自从黄沙、河南的牛栏式微后,便大部分改到越秀南了。这时,全市的屠房和批发牛肉的牛栏有四十多家,越秀南就占了三十多家,门户相接,从东沙角、永曜北街一直开到挹翠路。越秀南的老牛屠宰场,成为广州市在20世纪50年代尚存唯一一个屠宰场。
如今的越秀南路,民居鳞次,早已没有了放牧的草地,越秀南路的牛栏巷也不复存在。开在这里的风味馆成为了回民牛味的代表,一碗碗牛三星汤承袭着此地关于牛栏的记忆。自1984年营业以来,风味馆餐桌上一碗碗香嫩爽滑的牛三星,成为了老广们记忆里不可缺少的味道。
上一篇:深圳有条村,叫做“牛栏前”
下一篇:天字码头,始于17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