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
立即登录

还没有账户?去注册 >

找回密码

立即修改

恭喜您成功修改密码

弹窗将在3秒之后关闭,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21 0

子思 《中庸》

注解
  • 孔伋:前483年-前402年,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享年82岁。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孔伋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子(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再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受儒教祭祀。

    展开 收起
  •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展开 收起
  • 天所赋予人的东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道是片刻不能离开的,可离开的就不是道。因此,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隐蔽时也会被人发现,细微处也会昭著,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慎重。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这叫做中。表露出来但合干法度,这叫做和。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展开 收起

评论

人文风物 更多>

中庸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世间冷暖 万物美好

Copyright © 2023 广州布步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581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