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丰:1142-1224,字幼度,号樽斋,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桥西人。南宋知名文学家、诗人。曾丰与曾巩同宗,有感于所居地曾姓人“不及温陵、南丰”,“未大有闻于世者”,进而发奋读书。于乾道五年(1169)进士及第,授永州教授,历任赣县县丞,义宁、浦城县令,广东经略司曹,德庆知府,湖南参帅,朝散大夫等职。入仕途后,兢兢业业勤于政事,主张“无为”而治,决不扰民的思想。生性耿直不畏权贵,拒绝当朝太师韩侂胄的招纳,嘉泰四年(1204),被罢职回乡。归乡后筑室“樽斋”,因以为号。以诗酒自娱,四方来求诗文者经常满座。曾丰生平好学,博览群书,以文章名噪一时。政事之余,醉心诗文创作。著有《缘督集》40卷。今存诗551首,存文162篇。
展开 收起据历史记载,越秀山上有越王台,南越王赵佗常在此接待北方使节,大宴群臣,举行祭祀典礼。归汉之后,又在越王台西北面的固冈之上,筑了一座“朝汉台”,每年登台望汉而拜,以表臣服。这是一种政治仪式,更多体现为象征性的意义。赵佗一方面划岭而治,自称武帝,一方面又“愿奉明诏,长为藩臣”,体现了他高度的政治谋略。
展开 收起暇日集越王台
著脚卧云室,回头盖海亭。
水为三面白,山作四围青。
野鸟馀清哢,幽人得醉听。
篮舆不容款,馀(明本、四库本作徐)思渺南溟。
*据历史记载,越秀山上有越王台,南越王赵佗常在此接待北方使节,大宴群臣,举行祭祀典礼。归汉之后,又在越王台西北面的固冈之上,筑了一座“朝汉台”,每年登台望汉而拜,以表臣服。这是一种政治仪式,更多体现为象征性的意义。赵佗一方面划岭而治,自称武帝,一方面又“愿奉明诏,长为藩臣”,体现了他高度的政治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