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关于此书编撰作者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元代郭守正,二说是其兄郭居敬,三说是郭居业。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杨伯峻在《经书浅谈》考证说:“元代郭守正将24位古人孝道的事辑录成书,由王克孝绘成《二十四孝图》流传世间”。《二十四孝》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有些故事,查有其人,而无其事。《二十四孝》是历史产物,总体积极,但其中个别故事未必符合当今社会伦理观与价值观。
展开 收起孔子:“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任用德行,(在弟子中可仕之人)则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展开 收起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之《芦衣顺母》
原文: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以衣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纼。父察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诗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
译文:春秋时期鲁国的闵损,字子骞(孔子的弟子,以德孝著称),幼年时母亲就死了。父亲续娶了后妻,后母又生了两个儿子。(冬天)继母给两个亲儿子穿着用棉花填絮做的冬衣,因为厌弃闵损,给他穿用芦花填絮的“绵衣”。一天,父亲出门让闵损驾御马车,闵损因身体寒冷发抖,将缰绳坠落地上(因此被父亲鞭打,打破棉衣发现芦花)。父亲得知闵损受到虐待后,要休掉后妻。闵损求父亲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孩子受冷;赶走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继母听说,立即悔恨知错,从此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