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索鲁是美国知名旅行作家、小说家。1963年大学毕业后,到非洲马拉维、乌干达做老师。1968 年,在新加坡大学任教。1970年代初,和家人移居英国。现定居美国,并仍四处旅行。保罗·索鲁著作颇丰,火车旅行文学更是久负盛名,曾荣获英国惠特布雷德文学奖、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代表作有《火车大巴扎》《老巴塔哥尼亚快车》《英国环岛之旅》等。
展开 收起1986年,保罗·索鲁在时隔六年后,再一次来到中国。他既到了北京、上海等繁华都市,也抵达了黑龙江朗乡、新疆吐鲁番等疆界边陲。他走到中国大地上,与各种各样的人聊天,在上海人民公园英语角里练习口语的年轻人、想去做进出口生意的学生、刚刚经历过浩劫的知识分子……他用犀利幽默的口吻,一路吐槽不断,但也用冷静、理智的眼光,剖析中国人的性格,发现时代变迁下中国人的生活日常与思想变化。摘录时采用译者陈媛媛的译本。
展开 收起在中国大地上
它既不是林肯的小木屋,也不是丘吉尔的布伦海姆宫,更不是保罗·列维尔的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屋子里没什么东西。附近的几个中国人对于这栋房子本身好像并不在意。他们坐在树下听着收音机里传出的轰响。女孩子们穿着漂亮的长裙,单从这些衣着就能看出她们的不在意。然而,这些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过去众多的游客让韶山成为政治热情的象征,而如今空空如也的景象却又透露出人们的冷淡。在某种意义上,有些东西被忽略起来会比被摧毁显得更具戏剧性,因为它的存在即代表着对于过去的某种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