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十四个
回头再看李白写给王昌龄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实在有点出戏。又是花落又是鸟啼,又是清风又是明月,大概盛唐诗人真的对生命悲惨的一面缺乏认识。五溪在湘黔交界处,一直到清末都被视为蛮荒之地,但在盛唐诗人的笔下,贬谪居然如同辞职远游,连赠别之作都带有对“诗和远方”的艳羡之意。这样想来,杜甫的《三吏》《三别》及《北征》诸作之所以写得如此精彩,除了个人才华与战争实况,也有从盛世中坠落、一切都显得触目惊心的缘故。富裕的犹太青年茨威格在维也纳的诵诗和歌剧声中听到一战的枪响,小康之家的迅哥儿在困顿中走向当铺的账台,陈丹青所说的长着“没受过欺负的脸”的美国青年陷入越战的火海,他们面对人生惨境时的震惊程度,远远超过习惯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人们。从盛世中坠落,人们才会发现现实,而在现实的泥沼中沉沦太久,又会寻求超越。文运与世运的关系相应而又相违,正出自这微妙的原因。经过安史之乱,中国再也不出产像开元时代那样一派天真的诗人,浑然天成的盛唐气象成为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