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潇,记者、作家、背包客。200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先后供职于新华社、《南方人物周刊》《时尚先生Esquire》,2013—2014哈佛尼曼学者。从2010年起周游世界,尝试一种融合时事、历史、智识讨论与人文地理的叙事文体。作品两次获得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三次获腾讯华语传媒年度盛典单项奖。曾出版个人作品集《子弟》。
展开 收起该书写的是一个青年写作者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故事。1938年,“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跨越三省穿过西南腹地;2018年,处于人生转折点的青年作者杨潇重新踏上这条长路。现实中非典型的公路徒步与历史上知识人的流亡之旅交织、对话、共振,层累的、不同的“中国”缓缓浮现。杨潇带着海量的史料积累与强大的问题意识,与沿途遇见的人交流,与西南的人文风光交流,与那个遥远的动荡时代交流。在两个不确定的年代,在国家与个人的危机时刻,人们用真实的生命体验,追问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开启一个全新的“寻路之年”。
展开 收起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师生从公路左侧进入桃花源景区,过牌楼,沿曲径上山,路旁有小溪,溪边尽植桃花,恰是花期,嫣红一片,微风掠过,落英缤纷。沿路古树丛杂,到半山,有平地筑精舍,四围种竹,风动竹鸣,窸窣有声。舍内楹联甚多,涂鸦满壁,有人题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也有不少大白话,比如竹身上刻着的留言,大约是那些按照《桃花源记》来寻找洞天福地的人,一棵:“陶渊明,撒了谎!”,一棵:“陶渊明,撒了个大谎!”,一棵:“陶渊明,那小子,撒了个天大的谎!”再往上,林深草密,泉声淅沥,一直走到山顶,见“水源亭”,旁边有个小洞,曰“秦人古洞”,数米深而已,出洞有一台地,潭水清澈。
1943年常德会战期间,桃源沦陷,据当地人说,日军沿江而上,一直走到距秦人古洞不足百步的马路旁边一所茅舍,才决定撤军,这处福地由此“得以保全了它的贞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