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潇,记者、作家、背包客。200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先后供职于新华社、《南方人物周刊》《时尚先生Esquire》,2013—2014哈佛尼曼学者。从2010年起周游世界,尝试一种融合时事、历史、智识讨论与人文地理的叙事文体。作品两次获得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三次获腾讯华语传媒年度盛典单项奖。曾出版个人作品集《子弟》。
展开 收起该书写的是一个青年写作者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故事。1938年,“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跨越三省穿过西南腹地;2018年,处于人生转折点的青年作者杨潇重新踏上这条长路。杨潇带着海量的史料积累与强大的问题意识,与沿途遇见的人交流,与西南的人文风光交流,与那个遥远的动荡时代交流。在两个不确定的年代,在国家与个人的危机时刻,人们用真实的生命体验,追问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开启一个全新的“寻路之年”。
展开 收起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走出洞,资江在眼前伸展开来。此处江面宽阔,水流和缓,当年两岸码头密密麻麻排列,形同梳篦,眼下只有几叶扁舟。向下游清水潭那头望去,光秃秃的岸衬着光秃秃的楼,远处还有光秃秃的桥,倒显得这一江碧水是什么人工力量灌进来的。
夹在湘江和沅水中间,资江好像一直没有太大存在感,曾有民国文人为它抱不平,认为资江在风景上可与阳朔的漓江并为双绝,“以水而论,湖应圆媚,江应清畅,与湖搭配的山应该肉多骨少,这样的山水搭配,其理想境界是西湖,其理想旅行时期是春夏;与江搭配的山则应该是骨多肉少,这样的山水搭配,其理想境界是阳朔与资江,其理想旅行季节则是冬和秋季;环绕江南的水,都是泥底及灰色的波,这样的江可也算是江么?华北平原上的山,多是土堆而又黄褐,这样的山可也算是山么?……谈山论水,若不适西南,不临资水,这遗憾应该不属于资江,而属于谈论者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