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原名马力,满族,出生于1980年,内蒙古赤峰人,中国当代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风起陇西》《三国配角演义》《文化不苦旅: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显微镜下的大明》《七侯笔录》《古董局中局》《长安的荔枝》《大医》等。
展开 收起《大医·日出篇》是马伯庸2022年全新长篇历史小说《大医·破晓篇》续作。自强不屈,力从地起,这是医者寻觅救国之法的渐悟心路。大医若史,以救人之仁术,见证大时代的百年波澜。进入民国之后,大时代的浪潮非但未曾平伏,反而日渐波涛汹涌。二次革命、五省大旱、关东大地震、淞沪会战,一次又一次把方三响、孙希和姚英子等红会医生抛至风口浪,磨砺其技术,锤炼其心志。随着抗战爆发,中国陷入至暗时刻,三个人原本迷茫的前路,在痛苦与抗争中陡然变得清晰起来。如何真正拯救四万万同胞的生命?这无数医者为之寻觅多年的答案,即将喷薄而出。“扫却当途荆棘刺,三人约议再和同。” 三人坎坷而光荣的一生,终将迎来一轮红日,照拂在中华大地每一个人的身上。
展开 收起大医·日出篇
晨光熹微,朝雾弥漫,建筑的轮廓在雾霭中模糊不清。整座城市就像是一个被失眠折磨的困顿者,将醒而未醒,欲眠而难眠,偶有悠长的汽笛声传来,反而更添几分茫然。自从一九三七年之后,上海的清晨就一直如此暧昧。一辆黑色的福特轿车行驶在南市狭窄的道路上。不知是不是雾气大的缘故,它的行驶速度不快,乘客似乎并不急于赶到某个目的地,倒似在徜徉一般。它正沿着民国路自东向西开去。这条路原本是上海县的南城墙与城壕,后来政府改建,把城砖拆毁填入城壕,在原址上修了一条近乎半圆形的弧形路段,称为民国路,北面顶点毗邻法租界,南边的两个端点,与方浜路的东西两头恰好相连。南市有个流传颇广的谜语童谣:“一街分三向,东西北白相。”谜底即是民国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