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七年(1752年),庄有恭任两江总督,主管江苏、江西、安徽三省军、政事务。乾隆非常重视水利建设,他认为:“自古致治以养民为本,而养民之道,必使兴利防患,水旱无虞,方能使盖藏充裕,缓急可资。”江浙地区是全国的财赋重心,但常受到海潮的冲击。特别是从杭州到海宁一段,潮灾最为严重。历代对江浙地区的水利都很重视。明代及清康雍时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海塘修筑工作,乾隆亦认为“浙江海塘工程,为杭、嘉、湖、苏、松、常、镇七郡生民之保障”。当时在任的庄有恭,自然把兴修海塘作为其工作的中心内容之一,他上书皇帝借库银1.6万两,修筑太仓、镇洋海堤,为当地人民消除潮灾水患。
展开 收起庄有恭:1713—1767年,字容可,号滋圃,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今广州市黄埔区文冲村)人。乾隆四年(1739年)已未科状元,成为清代第一位出自广东的状元。据历史记载,本届科举强手如云,当乾隆看完庄有恭考卷之后,赞不绝口。庄历任翰林院修撰、侍读学士、中丞、光禄寺卿、兵部右侍郎、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太子少保,江苏、浙江、湖北和福建巡抚等职。公元1767年7月病逝于福建任上,享年55岁。死后与其祖、父均安葬于今黄埔区文冲村飞鹅岭,后更名状元山。庄一生以“勤政爱民,清廉自励”为为官之道,深受百姓赞许。要强调的是,庄有恭是一位历史公认的非常难得的治水人才,江浙治水政绩为世人称颂,太湖、钱塘江等江浙地区许多海塘建设至今仍留有其足迹。
展开 收起1759年,庄有恭调往浙江任巡抚,上任伊始便考察了浙江水利。他发现绍兴宋家楼为三江、二水交会处,又是海潮上涨的要冲,急需将海塘改为堤坝,便上书提出治水、设防、兴修水利的建议。朝廷应允后,庄有恭组织百姓修建和修补了一批堤坝。此后,庄有恭又完成了海宁筑塘工程,去除了乾隆皇帝的一块心病,乾隆遂认为他“甚属尽心,深可嘉予”,议加一级,调江苏巡抚,加太子少保。但浙江海塘工程十分紧要,“庄有恭筹办甚为尽心”,所以浙江塘工、赈务“仍听庄有恭专司其事”。
展开 收起1762年春,皇上南巡,见到庄有恭,非常高兴,特赐之以诗:“己未亲为策士文,精抡蕊榜得超群。起行不负坐言学,率属偏能先己群。鹤市旧声犹眷眷,龙山新政更殷殷。海塘正是投艰处,磐石维安免奏勋。”对庄赞赏有加。9月,庄疏报海宁塘竣工。乾隆龙颜大悦,认为庄“甚属尽心,深可嘉予”,议加一级,调江苏巡抚,加太子少保。但浙江海塘工程十分紧要,“庄有恭筹办甚为尽心”,所以浙江塘工、赈务,“仍听庄有恭专司其事”,对庄极为信赖。11月,特免有恭学政内应罚未完银6万余两。1764年底,已被擢为刑部尚书的庄有恭疏请大修三江水利。次年,命协办大学士,仍暂留巡抚任,乾隆再次南巡,复赐诗褒勉。
展开 收起状元庄有恭巧对乾隆对联
乾隆年间,乾隆游江南,回到京师后出了一个上联给群臣对。
上联是:“天上微雨、千针万绿、游了东之港、西之港、湖之港、遍游诸港登罗浮,历十八名峰、观山、观海、观日月、宇宙一空。”
众大臣冥思苦想,无联以对。
庄有恭上前对一下联:“地下书生,七孔八穷,中了解之元、会之元、状之元、连中三元入翰林,点十八学士,为家、为国、为天下,功勋万世。”